BG大游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BG大游APP固定自行车式运动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自行车式运动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能够同时锻炼腿和上身躯干的固定自行车式运动器。
市面上有多种用于室内运动的固定自行车,它们通常是模拟路行自行车的运动:即运动者坐在座位上两脚踩脚蹬做圆周运动。尽管与路行自行车具有相似的运动有一定的长处,但这类固定自行车主要锻炼腿部,因此运动效率不够高。所以理想的固定自行车应当能够同时锻炼腿和上身。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同时锻炼腿和上身躯干的固定自行车式运动器。
一种固定自行车式运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运动器包括均与一基座相连接的一个椅子和带有一对脚蹬的踩踏机构,该椅子包括一个座垫、一个下背部靠垫和一个上背部靠垫,上背部靠垫上有一个能够支撑使用者上半身不变形的平面,该上背部靠垫的平面与座垫所在平面所夹的锐角小于下背部靠垫所在平面与座垫所在平面所夹的锐角。
所述的踩踏机构包括一对脚蹬和脚蹬带动的一个带有阻力的连接于基座上的飞轮,且在脚蹬上配套有带子。
所述的椅子能够在一个轨道上前后移动以调整椅子的位置,且椅子能够锁定在轨道的一个位置上,该轨道与基座固定连接。
所述的轨道与基座所在平面的夹角与上背部靠垫的平面与基座所在平面的夹角相等。
所述的椅子固定在一个能够在轨道上前后滑动的滑块上,该滑块上有一个锁紧装置用以把滑块固定在轨道的一个期望的位置。
所述的上背部靠垫、下背部靠垫和座垫均固定于不同段的一个d-型弯管结构的椅子框架上。
所述的椅子框架包括一用于固定坐垫的座垫分段、一用于固定下背部靠垫的下背部分段、一用于上背部靠垫的上背部分段以及用于衔接的弧形分段;所述弧形分段的上端与上背部分段的一端相连起到支撑上背部靠垫的作用,弧形分段的下端通过焊接或螺丝固定在滑块的一个连接位置上且与座垫分段的一端相连;所述上背部分段的另一端与下背部分段的上端相连接,下背部分段的下端通过焊接或螺丝固定在滑块上,使得该椅子框架整体被固定在滑块上。
所述的椅子框架包括一对用于固定坐垫的平行设置的座垫分段和、一对用于固定下背部靠垫的平行设置的下背部分段和、一对用于上背部靠垫的平行设置的上背部分段和以及用于衔接的弧形分段和;所述弧形分段的上端与上背部分段的一端相连BG大游APP、弧形分段的上端与上背部分段的一端相连以共同起到支撑上背部靠垫的作用,弧形分段的下端通过焊接或螺丝固定在滑块的一个连接位置上且与座垫分段的一端相连、弧形分段的下端通过焊接或螺丝固定在滑块的另一个连接位置上且与座垫分段的一端相连;所述上背部分段的另一端与下背部分段的上端相连接且上背部分段的另一端与下背部分段的上端相连接,一根水平分段把下背部分段的下端和下背部分段的下端连在一起并以焊接或螺丝的方式固定在滑块上,使得该椅子框架整体被固定在滑块上。
所述上背部靠垫的背面装有一供上背部靠垫旋转的轴承装置,该轴承装置固定在椅子的靠背框架上且能够将上背部靠垫的平面旋转到与下背部靠垫的平面齐平的位置;所述上背部靠垫的正面供支撑使用者的上背部。
所述的轴承装置装在上背部靠垫的背面中间位置;且该轴承装置包括一个水平放置的水平轴。
本发明的固定自行车式运动器能够让使用者在蹬车的同时把臀部抬起,从而使其腿和上身躯干的腰腹肌以及手臂肌肉都能得到锻炼;该运动器使用方便,能够根据不同使用者的要求进行调节,故适宜推广使用。
附图1为本发明的固定自行车式运动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a展示的为使用者坐在坐垫上时的使用状态图,图1b展示的为使用者躺在上背部靠垫上时的使用状态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固定自行车式运动器的一种椅架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a展示的是对称结构的椅架结构和轨道的结合状态示意图,图2b展示的是椅架结构和轨道的结合状态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的固定自行车式运动器的带有轴承装置的椅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a展示的为下背部靠垫和上背部靠垫平齐的状态图,图3b展示的为下背部靠垫和上背部靠垫呈一定角度时的状态图。
其中:102—飞轮;105—脚蹬;107—带子;110—椅子;112—座垫;114—下背部靠垫;116—上背部靠垫;118—把手;123和125—直立支撑件;128—轨道;133—锁紧装置;136—滑块;142—基座;146和148—水平延伸的部件;150—使用者;212和222—座垫分段;214和224—下背部分段;216和226—上背部分段;218和228—弧形分段;230—水平分段;252和255—缺口;241—连接位置;302—水平轴。
本发明公布一种固定自行车式运动器。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a和1b示出在使用中的本发明的固定自行车式运动器。参见图1a,该固定自行车式运动器包括固定在一个基座142上的一个带有脚蹬105的飞轮102和一个供使用者150坐的椅子110。基座142包括两根水平延伸的部件146和148起到使该固定自行车式运动器处于固定状态。椅子110耦合于基座142上能够滑动,该椅子110包括一个座垫112、一个下背部靠垫114和一个上背部靠垫116,座垫112、下背部靠垫114和上背部靠垫116均各有一块平的部分用于支撑使用者150的不同的身体部位。座垫112的平的部分正常处于水平位置,以供使用者150坐在上面;下背部靠垫114的平面与垂直面形成一个通常小于10°的小夹角;上背部靠垫116的平面与垂直面形成一个较大的夹角,譬如30度。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例子,上述椅子110的各个部件在出厂时是固定的。
如图1a所示,当使用者150直坐着时,其下背部是靠着下背部靠垫114,其右脚放在脚蹬105上,套在一根带子107下,其左脚放在另一个脚蹬上(未显示出来)以踩动飞轮102;此时该使用者150的手是放在把手118上。
又如图1a所示,椅子110固定在一轨道128上前后滑动的一个滑块136上,该滑块136有一个锁紧装置133用以把滑块136固定在轨道128上的一个期望的位置。该锁紧装置133可由固定在滑块136上的一个弹簧销插入沿轨道128长度方向所开的一排孔的其中一个,弹簧促使销子进入孔中从而使滑块136和轨道128相对固定;当人为地克服弹簧力把销子从孔中拔出,滑块136和轨道128就能够相对自由滑动。作为另一个例子,销子可以带螺纹,通过旋转来进出轨道128上的孔。如图1a所示,该锁紧装置133是设置于轨道128的下端,同样原理,该锁紧装置133也能够设置在轨道128的一侧或两侧。
再参考图1a,轨道128被两个直立支撑件123和125固定在基座142上。举例而言,直立支撑件123和125分别采用焊接和螺丝固定在基座142和轨道128上。作为一个例子,轨道128的斜面和基座142呈30°角,并且轨道128的延长线的圆周成切线关系,因此不同身高的使用者通过调节椅子110的前后都可以用同样的姿势进行锻炼。作为另一个例子,上背部靠垫116的平面与轨道128的斜面平行。
参考图1b,使用者150躯干伸直,臀部和腰部抬起,而背部枕在椅子110的上背部靠垫116上。在此姿势下,使用者150的臀部和腰部没有被椅子110支撑,而是靠其躯干和手臂的力量支撑起来,所以,使用者150不光能够锻炼腿部,同时也能够锻炼躯干和手臂的肌肉。BG大游APP
图2a和图2b示出本发明的一种椅子框架。该椅子框架由管子弯成两个平行的具有多个分段的d-型结构。平行的座垫分段212和222用于固定座垫112;平行的下背部分段214和224用于固定下背部靠垫114;平行的上背部分段216和226用于固定上背部靠垫116;弧形分段218的上端与上背部分段216的一端相连起到支撑上背部靠垫116的作用,弧形分段218的下端通过焊接或螺丝固定在滑块136的一个连接位置241上,同时又和座垫分段212的一端相连;同样的BG大游APP,弧形分段228的上端与上背部分段226的一端相连起到支撑上背部靠垫116的作用,弧形分段228的下端通过焊接或螺丝固定在滑块136的一个连接位置241上,同时又和座垫分段222的一端相连;一根水平分段230把下背部分段214和下背部分段224连在一起并以焊接或螺丝的方式固定在滑块136上;这样,该椅子框架整体就被固定在滑块136上BG大游APP。由于使用者150的上身重量压在上背部靠垫116上,弧形分段218和228起到加强支撑的作用。作为一个举例,座垫分段212、下背部分段214、上背部分段216和弧形分段218可以是由板材剪切而成的板状结构。在此情况下,上背部靠垫116被两点支撑:一点在上背部靠垫116的前端,即靠近下背部靠垫114的一端;另一点靠近上背部靠垫116的后端,即靠近弧形分段218上端的一端。
参见图2b,在轨道128的两端分别有缺口252和255用于分别接纳直立支撑件123和125。另一种做法是从一个整体板材切割出类似于轨道128和直立支撑件123和125的结构。
图3a和3b示出本发明的另一种椅子110的结构。椅子110也有如图1a所示的三个明显的部分,即座垫112、下背部靠垫114和上背部靠垫116。但上背部靠垫116能够随使用者150的上背部绕一水平轴302而转动,该水平轴302固定于椅子310的框架上,并且位于下背部靠垫114的上侧。如图3a所示,当使用者150直立而坐时,上背部靠垫116转到与下背部靠垫114一致的角度。如图3b所示,当使用者150的身体姿势如图1b所示时,上背部靠垫116就转到一个比较平卧的角度。作为一个例子,BG大游APP水平轴302位于上背部靠垫116的中间位置。
本发明的固定自行车式运动器能够让使用者在蹬车的同时把臀部抬起,从而使其腿和上身躯干的腰腹肌以及手臂肌肉都能得到锻炼;该运动器使用方便,能够根据不同使用者的要求进行调节,故适宜推广使用。
以上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未涉及的技术均可通过现有技术加以实现。